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人物

中国书坛需要心灵建设

时间:2014/11/23 9:15:06  作者:未知  来源:网络转载  查看:1092  评论:0

真正的艺术家都不会漠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,都会懂得只有赢得今天的文化创造才对得起所处的时代。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,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,艺术家应该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、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。这就需要艺术家要感恩时代、感悟生活、感知民生,坚守纯净、耐得寂寞,守住文化灵魂、回归艺术本质,并做到胸有大志、腹有诗书、肩有担当、术有专攻。书法家概莫能外。

  书法热:文化的普及与提高

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,包含书法创作、书法学术研究和书法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书法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也掀起了广大群众书法学习、创作的热潮。在书法的普及与发展中,有着对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开拓、对艺术个性的强化与追求、对当代书风多样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,这也是“书法热”中最富生气的内涵,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所承载的大众心理与审美理想,表达着当代书法主流价值所蕴含的时代诉求。

  毋庸讳言,近年来,中国书坛也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:心态的浮躁、艺术的浮华、形式的浮夸、评论的浮浅、交流的表面,以及创新精神不足、经典书道异化、核心价值被忽视等等,使得看似形式多元的书法艺术,却又如此“同质化”。艺术市场的繁荣带来了功利主义的弥漫,思想的贫困、道德的缺失、文脉似连又断的危险时时在逼近,不求是非、不知美丑,庸俗取代了“正大”,畸形扭曲了崇高,以数量替代质量,将无序的热度误作为繁荣的标志,让感官刺激渐进为精神享受等种种不良现象令人警醒。

  更令人担忧的是,某些书法家过于追求“票子”和“位子”,而无视书法艺术创作规律,费尽心思炒作、包装,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担当。在时尚鼓噪导致信仰缺乏、情感萎缩、艺术粗鄙的当下,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原更需要审美静观与理性释义的承担,但书法进入大众文艺的另一面却是试图摆脱这种承担,进入游戏状态,而且这种无序的热闹已逐步走向惊人的庸俗!

  在社会变革时期,价值观念趋于多元,物质求富的社会心理很容易导致娱乐消费文化的滋生。面对这个时代诸多躁动不安的因素,当代书法界亟须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,中国书坛需要心灵建设,时代需要不为名利、耐得寂寞,深入思考社会审美与现代艺术精神的智者。

  历史感:文化的光照与引领

  当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书法文化身份的重塑,以推动书法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,用艺术的审美自觉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,使书法家肩负起以书法文化为载体传播价值与精神的时代担当。这是建构书法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,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需要。

  书法文化的核心价值包括书法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。在今天,它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德基石上的现代价值导向——弘扬时代主流文化,对国家发展承担历史责任,高扬美感与理性,把握现代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。为此,当代书坛需要一种基于价值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自觉,需要文化的光照与引领。

  回顾中国历代书法经典,它们折射出了中国人借以彰显生命本色的价值之源以及文化道统,这也是当今我们应加以珍惜、弘扬与创新的精神之魂、民族血脉。中国传统书法中包蕴着人格理想,书法创作也蕴含着书法家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,这经由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。我们今天对书法的理解也应该以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,从书法的内在精神到技法体系,剖析其植入的深厚人文内涵。追溯起来,这种人文内涵的思想源之一是老庄的“天人合一”,审美情趣是“虚静”。因此,当代书法的创新发展,需要用中国人文精神的“元语言”,融合时代审美去构建当代书法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。

  “经典”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艺术的“不朽”。当代书法家要成就“经典”,就要拒绝诱惑,坚守住经典艺术的科学理性与审美方向,向审美和精神塑造进发。

  同时,“经典”的塑造也需要书法批评的推动。应该看到,当前中国的艺术批评存在某种失语与失信,这也反映了中国书法当下批评标准的缺失,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中国书法科学审美评判体系的紧迫性。丢失书法的核心价值,是失魂;摒弃艺术的包容心态,是落魄。因此,如何推动书法批评回归本质,坚守人文审美理想,也是当代书法界共同关注的焦点。批评应是真诚、纯粹的,而非一味地阿谀、炒作、吹捧、包装。坚持真理,遵循艺术规律,观照时代特质,具备批评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精神,这是对批评家的基本要求。

  崇高美:文化的自觉与信仰

  中国传统优秀艺术往往在“美善合一”的层面上体现着对崇高的追求,呈现德化与人格化。对书法艺术崇高美的呼唤,也是对当代史诗性“经典”的深情呼唤。

  从北宋提出“文道两本”以来,“文以载道”是历代文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;而“技进乎道”是历代文人对艺术本体的认识,即经技进入艺,从艺升为道,从而完成从自觉艺术到艺术自觉的历史进程。中国书法“艺术自觉”的基本特征表现在:传承性——文化精神、审美风格、技法程式;中和性——敦厚、含蓄、和谐、古雅;深约性——精微之处见精神,内质变化显个性。这种基本特征,依然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有着或多或少的呈现。

  与绘画一样,当代书法的创作形式及技巧递变,都处在东西方文化、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,这种“时空差”和它的受众空间,提示我们当代多元的书法风格的形式语言与技巧,都需要按照艺术规律来醇化与锤炼。虽然东西方文化艺术将互相渗透、交融,但我们切不能忘记自己是东方的!未来文明的建构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,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。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创造需要防范西方某些观念的过度侵袭,也需要避免对传统书法经典的简单重复或表面形式的夸张。只有实现对时代特质、传统特色、个性特点的“创造性转化”,才能创造出在本土传统之上的切合时代需要的艺术。东方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它辉煌的过去,还在于未来它在文明建构中的活力。

  文化审美的重要职责不在于满足人们感官消遣的娱乐,而在于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。书法艺术的审美自觉,应该具有真诚的灵魂观照,强化艺术的纯粹、真诚、自信、通达、尊严,这是我们期待中国书坛新秩序到来的个体条件。文化价值最终体现和作用于国民性上,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,也就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与实践追求。因此,中国书坛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与引领作用。当然,中国书坛新秩序的到来还需要机制改革与推进,其要旨是展览机制的改革与完善、科学审美评价标准的建立、艺术传播机制“云”媒体现代形式的转扩、学术支撑机制的有效互动、名家推介机制的改革与深化等。

  时代的本质是生活,时代的生命是民众。每位书法家都应该拥有一份感恩时代、敬畏传统、关注民生、关爱自然的现代人文关怀。我们呼唤时代“经典”,呼唤“崇高”,更需要文化信仰和文化敬畏!这种文化感知是民众在浮躁的“财富围城”中重新认识自我的前提。中国书法应该有它的社会尊严与高贵精神,以追寻中国文化应有的人文品格、艺术精神、审美高度和文化价值,多一点忧患,少一点满足;多一点纯净,少一点浮躁;多一点人文关怀,少一点争名夺利。将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,求真于经典,提升于大众,引领于方向,积累于当代,实现从小技进入大道,从小我进入大我,从小众进入大众,从小文化进入大文化的历史性进程。

  (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)
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4年11月23日 12 版)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责任编辑:徐小燕
中国梦中国视线版权及免责声明:

1、凡本网来源注明“中国梦中国视线”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梦中国视线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梦中国视线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中国梦中国视线)”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,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为造就中国梦服务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、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本网,本网将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。

※ 有关本网事宜请在工作日内联系  QQ: 18610944110   邮箱 18610944110@qq.com



特别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“社会资讯网”网站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  
“山东省视窗”版权所有